这场引发全网热议的争论,源于罗永浩对西贝菜品的公开吐槽,最终演变成一场典型的“品牌危机公关”案例。
事件回顾
- 2025年9月10日:罗永浩在微博发文,直指西贝“几乎全是预制菜,还那么贵,太恶心了”,并呼吁国家立法要求餐厅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。一时间舆论哗然。
- 9月11日: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抖音强硬回应,否认使用预制菜,称“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”,甚至表示要起诉罗永浩。罗永浩则在直播中悬赏十万元,征集所谓“实锤”。
- 9月12日:西贝发布《致顾客的一封信》,用长达42页的文件公布菜品制作流程,意在自证清白。但同日罗永浩再次回应,强调他并非反对预制菜,而是要求行业透明化。
- 9月13日:罗永浩发微博表示,争论告一段落,他的真正目的是推动行业透明化。
- 9月15日:西贝终于发布致歉信,承诺调整部分工艺,但同时宣布不再开放后厨。
真相的分歧
这场舆论之战的核心,并非“是否存在预制菜”,而是“什么算预制菜”。
- 西贝的立场:依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的文件,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算预制菜,因此他们“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”。这是官方定义下的真相。
- 消费者的认知:只要不是餐厅现场现做,就算预制。不论是冷冻面团、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,还是冷冻蔬菜和肉类,在公众常识中都属于“预制”。这是日常经验下的真相。
这种“官方定义”与“生活认知”的冲突,让西贝的回应显得苍白无力。
舆论走向与社会观感
更让人反感的,是贾国龙自始至终居高临下的姿态。这种语气,不仅没能消除质疑,反而让公众自然站在了罗永浩和消费者一边。
在这场事件中,还出现了几个插曲:
- 华与华的失误:曾跳出来支持西贝,却被罗永浩一句怼回,最终选择道歉退场。
- 资本计划受挫:西贝原计划凭借近几年营收在2026年赴港上市,如今危机可能导致至少10亿元营收损失,上市前景蒙上阴影。
- 舆情反噬:在抖音上,不少人拍到西贝餐厅客流量明显下降,部分门店甚至下滑超过八成。
最新进展与细节补充
- 致歉信措辞争议
西贝首次致歉信中出现“顾客虐我千百遍,我待顾客如初恋”的表述,引起巨大反感。舆论批评其把顾客当“施虐者”,最终西贝被迫修改,将“虐”字改为带引号的““虐””。 - 核心菜品改制
西贝承诺在 2025 年 10 月 1 日前,将“儿童餐牛肉饼”“烤羊肉串”“手撕椒麻鸡”等多款核心产品,从中央厨房预加工改为门店现场制作,以回应消费者质疑。 - 法律与税务问题
罗永浩进一步指出,如果西贝大量使用预制菜却不披露,可能涉及到税收合规问题。虽然目前法规规定只要是堂食就算餐饮服务,但这一质疑依旧引发了公众对行业监管盲区的关注。
结局未完
表面上,事件随着西贝的致歉暂告一段落。但舆论对餐饮行业透明化的关注才刚刚开始。
这不仅是一场关于“预制菜”的争论,更是一场对餐饮业诚信、消费者认知与监管制度的全面拷问。西贝是否能凭借后续的调整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,仍是未知数。
并且,罗永浩这次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得罪了这么多的人,背地里的刀子都在偷偷磨着。